close
很多肩膀受傷的病人,經過復健、藥物、甚至注射治療後,疼痛明顯改善,會說:
💬「我現在沒什麼痛了啦,動一動就還好。」
但實際檢查發現:肌力仍差、抬手困難、甚至影像顯示撕裂持續擴大……
這時候就要特別小心,不是不痛就真的痊癒了!
⚠️ 以下情況需提高警覺,可能仍須考慮手術評估:
1️⃣ 中~大量撕裂(Full-thickness tear or >2cm)
即使無劇烈疼痛,只要影像顯示撕裂面積大、或多條肌腱撕裂,後續惡化機率高
- 肌肉會逐漸退化萎縮,錯過黃金修補期會導致手術效果不佳
2️⃣ 肌力持續明顯下降(舉手無力、反覆掉東西)
明顯功能障礙,影響日常生活
即使不痛,但連日常抬手、吹頭髮、穿衣都困難,表示機能性喪失
3️⃣ 撕裂範圍逐漸擴大(定期影像追蹤變化)
若初期選擇保守治療,建議3–6個月做影像(MRI或超音波)追蹤
- 撕裂縫隙變大、肌腱回縮,代表「正在惡化」,日後修補成功率會降低
4️⃣ 肌肉脂肪變性(MRI顯示Goutallier grade 2以上)
意味肌腱與肌肉的結構已產生不可逆改變,手術時機越晚越難修復
5️⃣ 年齡相對年輕(<65歲),活動需求高
對於勞工朋友、運動員、或仍在職場需頻繁使用肩膀者,早期修補能恢復功能、延緩退化
🩺 骨科王智毅醫師總結:
✅ 如果病人「症狀改善、但功能仍低落」→ 仍應考慮進一步評估影像與肌力
✅ 若屬於「撕裂明顯」或「影像惡化」者 → 儘早考慮關節鏡下修補手術,避免變成不可修補型旋轉肌斷裂
✅ 若病人仍猶豫 → 可採取3~6個月的肌力訓練 + 定期影像追蹤,做出最有利的時機決策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