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很多病人在門診最常問的問題之一:
「一樣是膝關節置換手術,為什麼有人健保全包,有人卻自費十幾萬以上?差別在哪裡?我需要自費嗎?」
今天就來帶大家認識人工膝關節的基本構造,並解析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自費升級,又該怎麼做選擇比較適合你自己。
🔍 人工膝關節是怎麼構成的?
人工膝關節其實就像是一組專為膝蓋設計的機械結構,主要由四大零件組成,每一個都有專門的功能與材質:
1️⃣ 股骨零件(大腿骨端)
- 材質:鈷鉻合金
- 功能:支撐膝關節的彎曲與滑動,表面非常拋光,耐磨損。
2️⃣ 脛骨零件(小腿骨端)
- 材質:鈦合金
- 功能:承載重量、提供地基,材質輕盈且生物相容性佳。
3️⃣ 墊片(股骨與脛骨之間)
- 材質:高分子量聚乙烯
- 功能:扮演「軟骨」的角色,負責吸震與減磨,是人工關節中最容易磨損的部分。
👉 有些人會選擇升級型墊片以提高手術耐用性。
4️⃣ 髕骨結構(膝蓋骨)
- 材質:高分子量聚乙烯
- 功能:覆蓋膝蓋前方,協助膝蓋滑動。
💰 常見自費項目與價格
下表整理出常見的自費選項與用途、費用範圍,讓您一目了然:
自費項目 |
功能與說明 |
建議對象 |
價格參考(台幣) |
---|---|---|---|
升級型墊片 |
提高耐磨性、延長使用壽命 |
年輕、體重重、活動量大者 |
約 40,000~50,000 元 |
抗菌骨水泥 |
降低術後感染風險 |
糖尿病、免疫力差者 |
約 20,000 元 |
術中導航系統(電腦或3D模板) |
提高手術精準度、對位角度 |
骨頭變形、對精準度要求高者 |
約 140,000 元 |
止血紗布 |
術中使用的高嶺土止血材料,幫助傷口控制出血 |
所有病人(提升安全性) |
約 20,000 元 |
傷口照護系統(如壓力敷料) |
術後幫助消腫、減少血腫、加速恢復 |
希望改善恢復體驗者 |
約 20,000 元 |
傷口免縫合貼片 |
可取代皮膚縫線,美觀且減少拆線不適感 |
對傷口外觀重視、怕拆線者 |
約 16,000 元 |
術後止痛藥劑(硬膜外或肌肉注射) |
減少術後疼痛,提高舒適度 |
幾乎所有病人皆可選擇 |
每劑約 800 元,常需 6 劑(共約 4,800 元) |
🧠 我到底需不需要這些自費項目?
選擇是否加購自費項目,主要取決於年齡、體重、生活習慣、手術期望值等因素。
患者情況 |
建議搭配項目 |
---|---|
年紀大、生活單純 |
健保給付已足夠 |
年輕、活動量高、體重偏重 |
升級型墊片,延長關節壽命 |
有糖尿病、抵抗力較差 |
抗菌骨水泥、止血材料 |
關節變形、追求精準對位 |
術中導航或3D模板輔助 |
害怕疼痛或恢復期希望更舒適 |
止痛針劑、傷口貼片、壓力照護系統 |
擔心外觀、怕拆線 |
傷口免縫合貼片 |
✅ 小結:最好的選擇不是「最貴」,而是「最適合你」
人工關節的選擇就像挑車子或家電一樣——基本款已經夠用,高階配備是針對不同需求而設計的。
臨床醫師會根據你的身體狀況與需求,提供專業建議,讓你花得安心、用得長久。